廖鴻基

廖鴻基

廖鴻基

 

廖鴻基,一九五七年生,台灣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做過水泥公司採購員,也曾經到印尼養蝦。

 

廖鴻基35歲那年,不顧親友的異樣眼光,成為職業討海人,並且開始寫作。

 

39歲時他籌組「台灣尋鯨小組」,在台灣東部海域從事鯨類海上調查,小組裡其他成員包括漁民、影像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

 

41歲時,他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創會董事長,從事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和文化等工作。

 

生長在靠海的花蓮,捕魚是廖鴻基的職業,海洋是廖鴻基安身立命的天地,海洋既是他生命中不可脫溢而出的軌道,也是他創作的源頭。

 

多年討海人的生涯,廖鴻基和海洋的關係,已經從漁夫的身分變成朋友。

 

他的作品從描寫魚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和海洋的語言對話,他以豐富的海洋經驗和細膩敏銳的觀察,實地用文字和影像來為海洋作紀錄。

 

他曾經獲得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代表作有《討海人》、《鯨生鯨世》、《來自深海》等。

自言因聽從友人陳列的一席話:「寫作沒有你想像的困難,只要將平日熟悉的事物記錄下來,你就是一個作家。」讓從未經過寫作訓練的廖鴻基熱烈的寫起文章。他其實並沒有思考這是否就是文學創作,也不操心所謂的寫作技巧,甚至鮮少閱讀文學作品。只是似乎有一股莫名的巨大力量驅策他以文字記述與海之間的對話和共舞,他努力地讓翻騰湧動於心臆中的潮浪流露出來。

 

個人作品[編輯]

《討海人》,晨星,1997年6月29日出版

《鯨生鯨世》,晨星,1997年6月30日出版

《漂流監獄》,晨星,1998年4月30日出版

《深海湧泉》,晨星,1999年2月28日出版

《海誓山盟》,望春風,2000年10月1日出版

《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印刻,2001年10月16日出版

《台11線藍色太平洋》,聯合文學,2003年2月28日出版

《漂鳥:一段遠航記述》,印刻,2003年12月24出版

《尋找一座島嶼》,晨星,2005年3月14日出版

《來自深海》,印刻,2006年4月14日出版

《海天一色》,聯合文學,2006年10月17日出版

《領土出航》,聯合文學,2007年6月14日出版

《後山鯨書》,聯合文學,2008年2月4日出版

《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聯合文學,2009年9月1日出版

《飛魚‧百合》,有鹿文化,2009年12月28日出版

《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有鹿文化,2011年7月4日出版

《回到沿海》,聯合文學,2012年2月2日出版

 

其中,《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被稱為「海洋四部曲」。

 

獲獎紀錄[編輯]

1993 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丁挽〉

1995 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鐵魚〉

1996 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三月三樣三〉

1996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討海人》

1997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鯨異奇航》

1998 第一屆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獎

2003 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4]

2006 巫永福文學獎:《漂鳥:一段遠航記述》

2007 九歌年度散文獎:〈出航〉

2007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