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分成了好幾篇的小故事。它們雖然有著不一樣的背景,卻篇篇充斥著感情——寫家人,寫好友;寫失敗,寫孤單,作者都細膩地刻畫了自己的情感、情緒。作者描寫每篇故事,用的是生動的字句、優美的詞彙,以及真摯的情感。她以一樁樁生老病死的事件,完成了這本既美麗又沉重的生死筆記。
在眾多發人深省的短文筆記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篇是 ——《十七歲》。內容描述作者與她十七歲的兒子華飛出外散步。一樁看似平淡無奇的事件,為何能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呢?因為看完這篇短文後,我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將來我十七歲時,是否也會像華飛一樣,憎惡媽媽遞來的雨傘,認為媽媽如五歲小孩般幼稚,甚至覺得媽媽的存在讓自己不自在?會不會有一天我也當了五十歲的媽,也聽到兒子對自己說:「媽,和你出來真是太尷尬了,妳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而到這時自己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何也要做出使母親傷心的舉動呢?看著這段文字,我彷彿看到了一面鏡子,映著未來的自己,有著一種莫名的熟悉與親切感。
或許是因為自己年紀還小,沒有什麼豐富的人生經驗,我認為我還能從這本書汲取更多收穫。或許有一些作者的心情,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深刻體會的。就像面對家人、好友的離去,對生命一些如幸福那樣抽象名詞的領悟。我們知道了,但是還不完全懂。或許每隔十年看一次,我就真的能從書中挖走更多的保、更能感同身受。
「我頓時失神;自己十七歲時,曾經多麼強烈憎惡媽媽堅持遞過來的雨傘。」這是我在書中看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而且我也認為我從它身上學到最多——接受吧,那是母親用自己的方式遞出的親情。無論在多遙遠的將來,別忘記、別拒媽媽的愛於心房外。值得我們,為人子女的人省思。